親密,也會患上恐懼的症候。當他的擁抱向你襲來,有多少女人的心正瑟瑟發抖?緣何?這叫做親密恐懼症。另外,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習慣於“圈子”,而這種“圈子”概念的排他性非常強,對圈子外的事物注意保持距離,恐懼過度親密。

  什麼是親密恐懼症?


  所謂親密關係,指的並不單純是愛情或異性間的情感,而是泛指友情和各類社交關係。親密恐懼症的主要表現是注意保持距離,拒絕過度親密,很難融入某個圈子。


  無論是指愛情或異性間的情感,還是指友情和各類社交關係。所謂的親密恐懼症實際上很多時候是在圍繞“自我意識”做文章。親密恐懼症並不是通常所説的社交恐懼症,怕與人見面談話、見人就緊張、面紅耳赤等症狀,相反有時候這些人會在人群中表現出更外向、更大大咧咧等行為,這些行為表像實際上帶有很強的潛意識裏的“自我捍衛“,它通過主動選擇來避免被動態勢。


  有些人在人際交往中會表現出一種焦慮感,渴望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又擔心他人不回應自己的感情付出,導致情緒上的焦慮和矛盾,慢慢就會傾向於回避社交、回避親密關係,這種情況會讓性格比較保守的人更難與人建立親密關係。


  其實,無論性格如何,與人建立各種不同程度的親密關係都是為了擺脫孤獨。而今,當不安全感,厭惡感給人們帶來的煩惱大於孤獨時,則容易表現為情願選擇與人群保持一定距離和避免與人建立親密關係帶來的麻煩——缺乏私密性、沒有安全感、不公平對待等等。對親密關係的恐懼其實不是我們不再懼怕孤獨了,而是讓我們懼怕的不僅僅是孤獨。


  心理案例主人公:公司職員小米


  談到親密關係,我總是會想起大學時候週末去舞會跳舞。對每個邀請我做舞伴的人,我都誠惶誠恐地努力配合,可每一次都會踩對方的腳——踩每個人的腳。所有的這些人都帶著容忍的微笑跟我説“沒事沒事”,但這個結果更讓我羞愧加惱怒,被邀請簡直成了我的噩夢。只有蹦迪我喜歡——我只會自得其樂,不會琴瑟相諧。


  從陌生人到朋友,對我一直就不是件難事。但從一般朋友到親密朋友,只有幾個人到達了這一地步,這幾個人都是同事,與我在一起相處了十幾年,廝混了十幾年。而別的人,有許多我真的很想和他們更近一些,但當他們靠到足夠近時,我就開始緊張,開始害怕,開始如當年被邀請做舞伴時一樣誠惶誠恐,最後都會拔腿逃開。


  配合別人是一件巨大的難事,可能打內心裏我太想取悅別人了,而這個想法又對我構成巨大壓力,讓我無法自處,所以乾脆放棄。


  建議:不要一味壓抑自身需求


  在親密關係的互動中,如果一味壓抑自身需求,將使得艱難建立的親密關係徒有其表,無法滿足自己的溝通需要。另一方面,親密關係的對方最終會察覺這種所謂的“迎合”,而感覺到一種“不真實感”,甚至認為是一種欺騙,因為這種對自我的忽視使對方也喪失了親密的“主體”,所以應該勇敢地表達自己,自然會吸引那些真正的志趣相投的人發展健康的親密關係。


  另外,在人際交往中缺乏安全感,可能是一個人幼年遭遇過被自己的親人拒絕的痛苦,他的潛意識當中會産生對親密關係的懼怕,為了避免遭遇被拒絕,他們可能採取疏離或拒絕與對方發展過於親密的關係等方式以使自己獲得安全感。


  當事人可以加強自我覺察,或嘗試尋找心理動力取向的心理諮詢師的幫助,自我成長,了解自己這一行為模式的背後原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niZ.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